门诊部党支部以“服务跟着需求走、党员围着群众转”为理念,通过党建业务深度融合,将党旗插在健康服务前线,创新打造了“流动服务”模式,通过健康服务模式革新和心理健康教育赋能升级,全方位构建师生身心健康保障网络,有效提升服务品质,为党员先锋岗和党员责任区建设提供新范式。
一、增强党建引领,创建“党建+健康流动服务”新模式
门诊部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围绕“我为师生办实事”的主题,强化服务意识与专业担当,推动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师生的实际行动。把医疗、健康管理、公费医疗管理、学生医保管理、健康教育、传染病防控、急救保障体系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融入党建业务。根据部门两校区4个办公场所及医务党员两校区岗位轮转流动的客观情况,创新打造“党建+健康流动服务”模式,建设了1个党员责任区和3个党员先锋岗,开展了健康服务进学生活动中心、进学生社区、进课堂、进宿舍等活动,健康服务覆盖全校师生,全年服务不断线,有效为师生健康保驾护航。
二、以服务健康师生为核心,提升健康服务
一是机制革新。门诊部党支部以两校区四站点为支点,建立动态服务网络,推行“1+3”流动服务模式。支部加强“党建+专业”双轮驱动机制,将急救培训、健康义诊等12项服务纳入党建考核;构建“需求响应-资源调配-效果评估”服务闭环,服务覆盖率持续提升。二是专业深耕。打造四大核心项目。健康管理项目:建立师生电子健康档案,开展身心健康进校园活动。医保管理项目:精简审核报销流程,积极拓展学生医保参保业务。应急防控项目:组建党员应急队,建立传染病三级预警体系投入应急与防控宣传,覆盖两校区师生。心理中心“润心工程”:积极开展心理团辅,建成宿舍区“心理微站”,危机干预响应提速。
三、为心理健康教育赋能升级,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
心理中心通过多元化的工作模式和丰富的活动形式,持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,形成了覆盖个体咨询、团体辅导、专题活动、队伍建设及校内外联动的服务体系。中心向学生提供个体心理咨询、团体咨询业务及学生群体心理筛查。举办“润心工程”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,如MBTI人格趣游、草坪音乐会等,吸引数千师生参与,增强自我认知与心理调适能力,化解学生心理压力。心理中心定期举办心理委员和宿舍长技能培训,强调“观察者”、“支持者”角色,从个人、宿舍、班级、社区四个层面开展心理健康活动,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。开展二级辅导站心理健康精品项目建设,组织指导学院二级辅导站申报并实施心理健康精品项目,加强学院心理辅导站工作,打造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品牌,实现心理健康活动全覆盖。
通过门诊部党支部的“流动服务”创新举措,取得了阶段性成效:一是服务满意度提升,经过一系列的服务创新和优化,师生对健康服务的满意度达到了96%,门诊部在服务质量和响应速度上的有效提升;二是覆盖师生面广,年度内,门诊部的服务覆盖了超过三万多名师生,确保了更多的师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健康服务,展示了“流动先锋岗”服务体系的有效性;三是健康管理成效显著,建立了13000余份师生电子健康档案,开展健康讲座、义诊和科普活动20余场,增强了师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;四是学生医保服务效率提升,通过精简参保办理审核报销流程,年办结17000人次的医保参保业务,优化学生医保与教职工医疗材料审核流程,方便了师生在医保报销。五是应急防控能力增强,组建的党员应急队伍和传染病三级预警体系,覆盖了全校师生,增强了学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,维护平安健康校园。六是心理健康服务全面覆盖,开通线上心理咨询服务,全年心理服务不断线,开展心理健康活动20余场,参与学生近万人次,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,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。这些成效不仅展示了门诊部党支部在服务创新方面的努力和成果,也为进一步推动健康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下一阶段,门诊部将持续深化“党员流动服务站”建设,计划年内建成智慧健康管理平台,打造党员先锋岗和责任区建设新标杆,让党员在流动服务中亮身份、树形象、显担当,在服务中展“一名党员一面旗”的先锋示范效应。克服目前医务人员紧缺的难点,优化岗位配置、激发人力潜能,进一步提升师生健康服务的满意度与获得感,真正把先锋岗打造成流动的民心驿站、行走的红色地标。(通信员:门诊部党支部 赵永坚,审稿:何燕、韩芝林)